首页 > 保养 > 正文

夏季防晒品推荐哦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6日

 

在理想的状态下, SPF15的防晒品就应该可以阻隔93.3%=14/15[遮蔽率(%)=(SPF-1)/SPFx100%] 的紫外线, SPF30的防晒品就应该可以阻隔96.6%=29/30的紫外线。 但须要注意的是,一般人在涂抹防晒品的时候通常未达2mg/cm2的标准量, 致使产品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日常,不过度曝晒的一般情形下, 选择SPF 15-25左右 PPD 8~10 左右或PA ++~+++ 就可以了。 如果肤色偏白、易晒伤、易长斑的人就需更高防晒系数的产品。 若须从事长时间户外活动或水上活动时,不但需要使用高防晒系数的产品, 甚至需要防水(Waterproof)或抗水(Water-resistant)的防晒商品才够。 而皮肤容易过敏的人, 应尽量选用物理性防晒品或标示通过低敏感度测试(Hypoallergenic)防晒产品。 UVB防护目前常见以 SPF(或是##B) 或 IP(或是LSF)值来表示 SPF = Sun Protection Factor 而欧洲系统则以IP(Indicia Protection,防护指标) 表示,与SPF之间的转换为:IP X 1.5 = SPF (但在不少欧系产品中是把IP值视为SPF值,学理上是有点怪怪的,但关系不大就是了) UVA防护以PA、IPD、PPD、PFA、INDICE UVA、UVA-Faktor或 A 来表示 其中PPD、INDICE UVA、UVA-Faktor或 A表示的方式意义上较接近 日本系统是以PA(Protection Grade of UVA)值或 PFA(Protection Factor of UVA)表示防晒品对UVA的防御能力。 欧洲系统则是用PPD - 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及 IPD - Immediate Pigment Darkening 来表示防晒品对UVA的防御能力。 PA+ :轻度防护,有效防护时间为2-4个小时 = PFA 2 ~ 4 PA++ :中度防护,有效防护时间为4-8小时 = PFA 4 ~ 8 PA+++:高度防护,有效防护时间为8小时以上 = PFA > 8 另外有一种是标明 ##B##A的产品, 前面的部分大致上跟SPF类似,也就是说 20B = SPF 20; 而后面的部分 4 ~ 8A 约等于PA++; 9A 以上约等于 PA+++ 以IPD表示的方法以后应该会越来越少用,一般来说IPD 25 左右就可以了 以PPD表示的方法比较常见,一般说来PPD 8 ~ 10 左右的防护就可以了 有些还标示有IR的字样,这代表产品本身甚至连红外线都具有阻隔效果。 Q: 如果产品上只有标示SPF,就是表示它只能够防止紫外线B波而没有防止紫外线A波吗? A: 如果产品标示是正确的话的确是如此,但事实上你会看到有些产品成分中其 实有加入防紫外线A波的成分却没标示,为何如此我就不太清楚了… Q:美国的标示系统跟欧洲一样吗? A:不一样。美国系统其UVB部分是以SPF来标示,但在UVA部分常用标示为UVB/UVA或Broad spectrum;欧洲系统就比较复杂,UVB的部分除了SPF还有IP, LSF, **B, 或 UVB** [**为数字], 而UVA的部分则以IPD、PPD、INDICE UVA、UVA-Faktor, **A 及 UVA** 来表示 Q: SPF值和PA值之间是有很大的关联吗? A: 没有。SPF跟PA值没有绝对的关系,没有说SPF越高PA值一定越高,要看成分而定. Q: PA跟UVA, IPD, PPD之间该如何转换呢? A: IPD及PPD因测量方式完全不同所以并无法转换, IPD在学理上意义比较小, 所以用IPD表示的方法以后应该会越来越少. 至于PA是以区间来表示 PA+ = PFA 2 ~ 4 ; PA++ = PFA 4 ~ 8 ; PA+++ = PFA > 8 而PPD、INDICE UVA、UVA-Faktor或 **A 及 UVA** [**为数字] 意义上较接近 现在产品越来越注重UVA的部分,像PPD 12 已经约等于 1.5倍的PA+++ 所以也可以看出以PA来表示的方式有其限制性 以后大多数防晒产品应该会直接用数字来表示其防晒能力 Q:到底要使用多少系数的防晒才够呢?? A:这必须取决于你是否常常会晒到太阳,是否常常在大太阳下工作,是否要游泳戏水, 是否有特殊用途(如果酸换肤后或雷射后),是否肤色偏白易长斑…等等 原则上来说: 常在大太阳下工作的人,常在中午左右时间晒到太阳的人,需要一段长时间晒到太阳的人,需要在大太阳下运动(如打球,游泳,登山,滑雪…)的人。或肤色偏白易长斑的人;对于UVB的防护就要增加。对于只是早上及傍晚上下班时间才会晒到太阳,平常时间都在办公室内的人,其实对UVA的防护会比UVB重要。在日常生活不过度曝晒的一般情形下,选择SPF 20 左右;PPD 10 左右或 PA +++ 就可以了 Q:目前常见的防晒成分为何? A:因为防UVB的成分众多,族繁不及备载, 而防UVA的成分相对之下比较少一点,以下是比较常见的部分。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把自己手边的防晒乳液对对看是否有以下成分,就知道是否有无防UVA的功能了。 Oxybenzone ( Benzophenone-3 ) ( Eusolex 4360 ) Sulisobenzone ( Benzophenone-4 ) Dioxybenzone Butylmethoxydibenzoyl methane ( Parsol 1789 ) ( Eusolex 9020 ) Isopropyl dibenzoylmethane (Eusolex 8020) Menthyl anthranilate ( Meradimate ) Zinc oxide Titanium dioxide Tetraphthalydine dicamphor sulfonic acid ( Mexoryl SX ) Drometrizole trisiloxane ( Mexoryl XL ) Tinosorb S (bis-ethylhexyloxyphenol methoxyphenyl triazine) Tinosorb M (methylene bis-benzotriazolyl tetramethylbutylphenol) Q:有没有透气、不油又不腻的防晒品? A:科技的进步其实已经大幅改善防晒产品的质地,虽然这是选购时的一大重点,建议你最好也一并考虑自己的肤质和需求,像如果希望具高防水性且不易脱落、舒适清爽,可以使用添加Benzophenone苯甲酮类、Parsol1789、PABA与Salicylates水杨酸盐类、Silicone聚合物等成分的化学性防晒品~,因为这类产品透过「吸收」紫外线发挥效用,具有拨水性,使用起来比较不厚重,但较不适合敏感性肌肤,若是属于敏感性肤质或正巧遇到肌肤不稳定时,物理性防晒品会是比较好的选择,物理性的防晒成分多为titaniumdioxide二氧化钛zincOxide氧化锌、talc滑石 Q:哪些防晒成分比较安全、不容易导致过敏呢? A:以目前的防晒品所添加的成分来说,Salicylates水杨酸盐类、Cinnamates桂皮酸盐类和Anthranilates邻氨基苯甲酸盐类等成分,是被认为比较安全且无刺激性报导出现的防晒成分所以若担心防晒品会产生的负面刺激性困扰,不妨在挑选防晒产品时,可多留心一下防晒品所添加的防晒成分。 Q:选择有护肤成分的防晒品是不是比较好? A:为了满足女人对于保养品的高效能诉求,所以美妆业者流行将一些护肤成分,添加到防晒品内,而这样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吗?研究美妆品成分的弘光技术学院化妆品应用与管理科老师张丽卿认为,含有越多护肤成分的防晒产品,并不表示对皮肤越有保障,因防晒品必须停留于肌肤的表面,才能发挥最佳防晒效果,相反的活肤成分却必须要深入肌肤底层,才能达到护肤效果,所以若将两种属性南辕北辙的成分放在一起,最受罪的会是你的肌肤。不过倘若是添加上具抗敏消炎的护肤成分,则的确可让防晒产品更具无刺激且安全。 Q:先擦好防晒品才出门,为什么还是会晒黑、晒伤呢? A:主要跟使用「量」、涂抹「厚度」与补擦「频率」有关。想要拥有如防晒品标式的高 效防护,除了记得要在出门前30分钟擦上防晒品,使之充分附着,涂抹量和厚度也一定要 够,平均来说一张脸蛋要用到1.2~1.5公克的产品量,相当于把大管黑人牙膏挤出来2 ~3公分左右的大小,假设担心会太厚重,就必须改用防晒系数较高的产品或记得重复补 擦,来弥补擦量不足的问题,另外,没有补充随着汗水被擦拭掉的防晒品,也是另一个 让防晒无法从头到尾发挥作用的重要关键。 几乎市售的保养品中都含有御防UVB 晒伤皮肤的成分。不过关于阻抗UVA 伤害皮 肤的成分,说法就比较分歧些。 就物理性防晒品来说,在过去,因为其抗晒的主要成分氧化锌(zinc oxide)和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受困于技术,往往颗粒过大,让使用感较为厚重不透气,比方说大家之前常嫌倩碧的City Block,擦起来很『闷』。不过,现在许多厂商宣称随着美容科技的进步,可以制造出微细的粒子,以改善其使用触感,和妆容的透明感。 至于在化学性防晒品方面,目前所知能完全抵抗紫外线A 的成分是Parsol 178(avobenzone),在欧洲被称做最有效的宽带防晒品,自八零年代起就相当广泛地使用于各种防晒品。不过在美国,则迟至1997年四月,FDA 才正式批准该在美国境内使用。 看过一份Kiehls 在柜上提供的简讯,就诚实地指出,由于该成分的禁用,使的美国制的防晒品不是那么理想。而关于防晒系数的含混说明,常误导美国民众以为自己已经从防晒品中得到周全的保护,所以可能才有那种『相对来说系数越高,时间越长,晒的越黑』的说法出现吧。因为SPF 只能显示对UVB 的防晒程度。而日系的 PA+ , PA++ 等,则是种量标示对UVA 的防晒系数,将抗晒能力优劣粗分为三种等级。 至于含有Parsol 1789成分的防晒品,记得有兰寇的Soleil Expert防晒系列,CD UV30的隔离液,当然还有一些其它品牌,不妨在购买时阅读其成分标示。如果不是很有把握的话,可以考虑选择欧系和日系的化学性防晒品,较常添加该成分。 所谓物理性防晒和化学性防晒的差别,跟防晒系数的有无一点关系也没有,在此纠正不正确的观念。 物理性防晒产品的有效成份是所谓的紫外线遮断剂,如二氧化钛等等。涂抹这类产品可以防晒,是因为二氧化钛可以反射和散射照到皮肤上的紫外线。只要这层遮断剂没有因为汗水、皮肤分泌的油脂所溶解、或是擦拭而擦掉的话,它的防晒效果就一直存在。优点是它可能比较不需要时时补擦,缺点是质地比较厚重,可能油性肌的使用者会不喜欢。 至于化学性防晒产品的有效成份则是紫外线吸收剂,旧式的如 para-aminobenzoic acid (大家传言会致癌的 PABA,但目前显示它只是比较容易让使用者过敏)家族,较新的则如 ocytl methoxycinnamate 等等。它们的质地由于比较轻盈,所以不容易产生油腻感,但是需要常常补擦。 其实目前市售的许多产品,有很多是物理性和化学性防晒成份的 combination。截长补短之故。一个负责任的厂商绝对会将产品标示做到最清楚,而不是用一些不正确的说法来误导消费者。所谓的防晒系数是美国 FDA 订立的,是一种量测防晒产品效能的指数。 紫外线依波长可分为UVA、UVB、UVC等三种,其中UVB会引起皮肤晒伤红肿,所谓的防晒系数即是指防晒用品延长皮肤晒伤的能力,而UVA可穿透皮肤真皮层而造成皮肤变黑、老化、失去弹性以及容易产生皱纹等问题, UVC会被大气层上层的臭氧层吸收、散射而无法到达地面,所以较不受重视。 经过实测之后发现,相关产品的 SPF值标示与实测所得几乎都不相同,除了实测方法不同可能产生的局部差异外,不同国家进口的化妆品,也会有不同的标示,刘铭龙建议,民众在购买防晒用品时,千万不要迷信标示的高 SPF值,适时补充防晒品,才是正确使用防晒品 的方法。(台湾当局检验) 至于在 UVA防护值部分,检测结果发现资生堂及雅诗兰黛的防晒品效果最好,未达 UVA防护值的产品包括妮维雅、玉兰油、雅顿、倩碧、雅芳、白雪等六种。 防晒用品的防水性部分,根据美国的国家标准,使用40分钟后,还有70%的防水效果,如果以这项标准来看,防水性最好的是雪芙兰,及雅芳防水性达99%,其次是倩碧的97.1%、安丽的95.8%;未达国际防水标准的产品则包括蜜斯佛陀、资生堂、玉兰油、妮维雅、旁氏及娇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