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相宜本草已经在全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相对而言“可怡本草”除了很多达人级的护肤高手之外并不为人熟知。一直以来国内很多护肤品牌之间相互竞争,品牌战愈演愈烈,那些起步早循规蹈矩坚守原创的往往做不过起步晚却不折手段一直抄袭的。
2001年,“可怡本草”和“相宜”(当时还不叫相宜本草)一起在广州白云区的某个化妆品加工厂生产,当时两家的老板还是朋友,虽然是同行,但是相处还是很客气。可怡那时候开始研发本草精华为主的产品,2002年注册了”可怡本草“,起步较早。当时,相宜在广州白云区的一个加工厂乳化罐里搅和出来的时候,还只是叫相宜,那时候还没想到“本草”这个概念。
2002年,相宜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般的跟风而上,但是直到2003年他们的申请的“本草”才被批准下来。这个时候,两家的品牌竞争开始了。但当年一起在白云区的同一加工厂搅和出来的牌子,怎么“可怡本草”就成了“相宜本草”的山寨版?
事实上,相宜本草为了打响知名度并让消费者信任,凭借着几十万一年的挂牌费迅速赢得了眼球,而依靠降低生产成本使得迅速将资金大量回笼。此后慢慢的企业发展开来,还在上海普陀某角落搞了个加工厂,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终究是消费者自己买单。就在相宜巨大的广告投资铺天盖地砸下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相宜本草,而本该是首创的可怡本草只能被误认是山寨。这种把不折手段当成竞争能力,能用就用,不用就甩的作风很有其特色。例如:相宜本草2008年3月被罚款17万多的导入剂事件,所谓的导入剂根本是个子虚乌有的东西,就是个炒作点,时至今日导入剂依旧在使用。此为不折手段。而在开发电子商务这块的时候,相宜本草一开始找了“丽人丽妆”,做起来以后,立刻翻脸不认人,过河拆桥,根本不承认网络代理全权交与“丽人丽妆”。此为用完就甩!
现在看来,已经沦为先烈的“可怡本草”着实有些遗憾,想想也是,但凭借着强大宣传的“相宜本草”那巨额的广告费不还是消费者来买单么。要是不引起重视,相信这样指鹿为马,抄袭有理,忽悠消费者的事情,还会在将来的化妆品护肤行业内一再上演。
相关阅读